第一次看見譚平先生的作品是在三月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裡,穿梭在形形色色的作品之中,唯獨他的作品是以一大片黑色顏料為創作主體,足足佔據了大半個展覽攤位,深沉的色調吸引着參觀者的目光。作品毫無特定規則的向四面伸延,更「跳出畫框」,任由色彩溢出至畫布之外,又呈現出一種新的觀賞視角。
這系列作品是譚平先生於2016年在蘇黎世一個博物館即場創作的,當時由三幅塗上丙烯的畫布併列展出,及後這系列作品又來到香港舉辦個人展覽,再到巴塞爾藝術展展出。作品在每個地方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現,如在這次巴塞爾藝術展中,譚平先生考慮到展館場地和之前展出的地方不一樣,則把主要作品配合場地作L形擺設,並親臨展館重新著色一次。作品的主題為「縫合與再生」,這系列畫作最初的創作靈感是源於他當日在蘇黎世的所見所想,作品以大片的黑色為主體,是為了和博物館白色的場地作對比,而畫中的藍色則代表當日晴朗蔚藍的天空。我們時常看見的藝術品,只是被擺放於特定的位置,或許訂掛在牆上,或許放在飾架上,我們欣賞的只是作品本身的意境,卻沒有想過展示藝術品的空間對於藝術意念的傳達同樣重要,在譚平先生的作品可見,創作不應只是獨立成畫,更要和擺放的地方相融合,才能創造出作品新的意義和價值。亦因此,這幅作品無論去到哪個新地方展出或收藏,創作者亦會堅持把作品「縫合」於新場地。
譚平的作品中不少是以簡單的線條、大篇幅的單色和符號來創作,這些抽象的形態卻是他隱晦的表達人生方式。其中一系列作品,他以粗細不一的筆觸畫出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圓圈,大圈裡裹著小圈,看些看似抽象的意境,實際上也是一種寫實,這是他得悉父親患癌後所創作的作品,畫中所展示的是檢驗報告中癌細胞的影像。他借畫作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觀、亦表達對生命的慨嘆。
譚平有不少作品都是現場創作而成,創作對他的意義更像行為藝術,哪怕作品在展覽完結後便會被永遠抹去。而除了布面丙烯畫之外,他亦喜歡挑戰不同的創作媒介,如在木板上刻劃、利用再生紙創作或是以銅板上刻出來。
去畫展看畫,向來是一種心靈修煉,藝術品則是參觀者與創作者的傳播媒介,但抽象藝術作品並不像其他藝術派別那麼「平易近人」,它們透過簡單的點、線、面來表達創作人的自我感受,我們還是需要花點時間、花點心思去想像、去揣摩才達至與藝術家的精神層面上的溝通。
譚平先生的「縫合與再生」系列由獅語畫廊Leo Gallery代理
圖片由獅語畫廊Leo Gallery提供
文章原刊於FWD Max網站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