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、圖: Ever
我對「吳哥窟」的印象並不是從《花樣年華》中得知的,而是對於古高棉文明一直存在的好奇, 直至愈來愈多被湮沒的神秘建築被發現,高棉王朝一直所蒙着神秘面紗也慢慢被掀開。
近年在廉航的加持下,前往吳哥窟的人增加了不少,大家對於吳哥窟的認知不再停留在周慕雲的「樹洞」上。而作為吳哥寺廟建築群中的代表「小吳哥」,那宏偉的建築、巧奪天工的石刻浮雕,即使你看不懂浮雕上的故事,仍然為其每個人物、動作細緻的工藝歎為觀止。作為柬國其中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,比起城裡的其他寺廟,小吳哥也一直得到最好的文物保存。可是當大家以為,在小吳哥走了一圈就等於來過了吳哥窟,那麼你或許會錯過了一些更有趣的地方了。
吳哥寺廟主要供奉兩大教派的神祇,印度教的寺廟供奉着梵天、毗濕奴和濕婆三大主神,是神廟中的主要宗教, 另一個則是大乘佛教,然而吳哥遺址中的佛教寺廟並不多,而最著名的就是有「高棉的微笑」之稱的Bayon巴戎寺,四面佛臉的寶塔就是它最明顯的標誌。
散落在大圈和外圈的印度教寺廟非常多,而且各有特色和功能。可當中最具特色的要數紅磚女皇宮Banteay Srei、荒廢的崩密列Beng Mealea和建在水中的龍蟠寺Neak Pean。
女皇宮和龍蟠寺在建築上有十分明顯的特徽,令人留下深刻印象,無論是環境和建築都非常精緻。女皇宮其實是供奉濕婆神的寺廟,由高棉紅色砂岩建成, 寺廟雖小,可卻被形容為最具藝術感和工藝的寺廟,從進門處開始,門框、門樑、寺廟的牆身,幾乎每個角落都能見到手工細膩的浮雕,描繪着一個個印度教傳說的故事。雕刻中反覆出現的人物和符號,如常見的三頭象、掌管風雨的因陀羅神等,如對神話角色有基本的認識,參觀女皇宮會更有趣味。
而龍蟠寺則相傳是古高棉的療養院,由五座方形水池建成,主廟立於中間的大水池中央,沿路架起一道小木橋引領進入主池範圍。在旱季,水池乾涸就可以近距離參觀到主廟的設計。我們由於無法靠近參觀,最大的欣賞點便落在圍繞四周的「黑池」上,在樹蔭覆蓋中,池水呈現一片如墨汁般的凝靜狀態,水平靜如鏡,為這座藏在樹林和水中的寺廟更顯靜謐無聲,圍着寺廟繞一圈,更能感受到「療養院」的清幽,隔離塵世。
然而,在眾多遺址當中,最難忘的卻是仍藏身叢林的崩密列。由於離市中心較遠,一般會雇用汽車前往,而且也不能使用吳哥廟的通行證,必須另外付5美元進入。可這5美元絕對值得。
假如用一個字形容崩密列,那就是「荒」。甫走進寺廟範圍,前方便已經出現一個巨石堆,樹木已從崩倒的建築石堆中茁壯生長,四周一片頹垣敗瓦,未正式參觀,已讓人帶來一記視覺衝擊,讓人像走進了另一個空間裡。可是荒廢的崩密列似乎已經成為它的特色,與自然融合,隨着自然轉變而形成一處獨特的古廢墟。寺廟範圍之廣,崩壞程度之嚴重,政府也許已無法負擔重建費用,也便就造了這片神秘而原始的地方。在崩密列,每走一步都感到新鮮、好奇,你無法知道下一個轉角會又會看見一片怎樣的荒蕪。正當我們不曉得從何開始的時候,一位穿着藍色工作服的女管理員走到我們跟前,示意可以帶我們去看看,我們固然知道她的目的,可是為了一看神廟的原貌,我們開始跟着它走進了叢林,爬進破窗,翻過巨石塊,爬上廟簷,走過還保存完好的走廓,一步一驚歎。經過30分鐘穿梭在一座又一座倒塌的古廟中,回到了門前那堆倒塌的石塊,不禁慨嘆,神話中諸神為爭奪長生之藥引起戰爭,歷史中王朝更替,各自建立神廟紀錄自己的豐功偉績,然而最後還是敵不過大自然的力量。
原文刊於FWD Max平台
Comments